
據央視調查,部分地區存在“代考包過”“快速拿證”等違規操作,甚至有機構宣稱“無需培訓、不用考試就能辦出摩托車駕照”。這類灰色產業的滋生,與部分人對駕照分類政策的不理解密切相關。
不少人認為,“有了C照就能開所有機動車”,實則不然。根據《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》(公安部令第172號),C1駕駛證準駕范圍為小型汽車,而摩托車(包括普通三輪摩托車、普通二輪摩托車)需對應D證或E證。二者的駕駛操作、安全要求差異顯著:摩托車平衡依賴身體控制,剎車距離、轉彎半徑與汽車不同,專項考核正是為了降低交通事故風險。
但現實中,部分地區駕考流程繁瑣、培訓周期長(通常需15天左右),讓一些急于合法上路的市民覺得“麻煩”,這為違規機構提供了可乘之機。比如有市民反映,報名后等待練車時間過長,或考試預約難,無奈之下才考慮“走捷徑”,反而陷入灰色產業的陷阱。

交通管理部門明確,區分準駕車型是國際通行的安全準則。數據顯示,未取得相應駕照的“無證駕駛摩托車”行為,是導致涉摩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——2024年全國涉摩交通事故中,42.3%的肇事方無合法駕照,超六成存在操作不當問題。從這一角度看,嚴格駕照管理是保障道路安全的必要舉措。
但公眾的疑問也值得關注:為何持有C照(證明具備一定駕駛能力)仍需從頭考取D照?有駕培行業人士解釋,這是因為兩種車型的駕駛邏輯差異較大,比如摩托車的“離合控制”“重心轉移”等技巧,與汽車的“方向盤操作”“油門剎車配合”截然不同,需專門培訓掌握。不過,也有觀點建議,可對駕齡較長、無嚴重違章記錄的C照持有者,簡化D照考試流程(如免考部分理論內容),在安全與便利間找到更優解。

要根治摩托車駕照灰色產業,需從“嚴監管”和“優服務”兩方面發力:
一方面,應加強對駕考機構的監管。依托“互聯網+監管”技術,對培訓學時、考試過程全程錄像,通過人臉識別杜絕代考;對發布“包過”“快速拿證”等虛假廣告的機構,依法查處并公示,壓縮違規空間。

另一方面,可優化便民服務。比如推廣“線上預約+就近考試”模式,縮短報名到拿證的周期;針對老年群體、通勤族等不同需求,開設“周末班”“夜間班”,減少請假考證的成本;同時通過社區宣傳、駕校科普等方式,清晰解讀準駕車型分類標準,讓公眾理解政策背后的安全考量。

摩托車駕照管理的核心,是在“安全底線”與“民生便利”間找到平衡。灰色產業的存在,既暴露了部分環節的監管漏洞,也反映了公眾對簡化流程的期待。唯有讓合法考證更便捷、違規操作無空間,才能讓每一位騎行者既守規矩,又行得安心。

(本文政策依據引自《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》及央視相關報道,觀點僅為客觀分析,供參考。)
特別聲明: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不代表摩托車與配件的觀點或立場。本網站刊載的內容(原創除外),均在網上搜集,如有侵權請權利人予以告知,本站將立即予以刪除。